关于对《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》的政策解读 |
一、政策必要性
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,具有显著“先发优势”,谋划发展新赛道,加快布局未来产业,有利于培育壮大滨海新区经济新增长极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中明确提出:“在类脑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术、未来网络、深海空天开发、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,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,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。”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、智慧、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美丽滨海新城,区政府办印发了《滨海新区培育新赛道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“《行动方案》”)
二、发展目标
《行动方案》分阶段提出了未来产业的发展目标。到2025年,在生物制造、细胞和基因治疗、脑科学与智能医学、自主信创等领域布局建设10个未来产业集聚区,构建50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,培育100个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,涌现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和领军人才,未来产业产值实现大幅增长。到2030年,未来产业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能力、发展水平位居国家第一梯队。
三、发展重点
结合新区产业基础优势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,形成“生物制造、细胞和基因治疗、脑科学与智能医学、自主信创、深海探采、空天利用、先进能源、新型材料”八大未来产业发展重点,并对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进行了精准定位和优化完善,以研究型大学、国家级科研院所、海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为源头,以产业园区为依托,按照新区整体产业规划,谋划空间布局,突出各开发区优势、错位发展,打造一批未来产业集聚区。
四、重点任务
《行动方案》聚焦全过程创新生态链,构建企业为主体,高校院所引领,政府引导的创新机制,实施“科研攻关、场景驱动、产业强链、金融赋能、人才支撑”五大工程,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,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。一是科研攻关突破工程,积极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建设一批全新体制的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,鼓励其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攻关,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供给,提升从“0到1”原始创新能力。鼓励高校谋划建设未来技术学院,引导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等搭建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。二是应用场景驱动工程,布局一批开放共享的重大应用场景,建设一批全链条的未来产业验证中心,完善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交易中心功能,发展技术转移机构,培养技术转移人才,打造技术转移网络,持续开展市场化未来技术、产品等需求征集、发布、对接、评价和交易活动。三是未来产业强链工程,基于未来产业链打造上下游互为场景的产业集群,基于产业集群打造有主题、有灵魂的特色主题园区,推进未来产业集群发展。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优势,积极承接以北京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,构建北京龙头企业和重大成果研发转化基地。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头部企业和标杆企业,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。四是多元金融赋能工程,发挥天津市天使母基金和滨海产业发展基金作用,探索建立滨海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,探索布局概念验证基金、中试基金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,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。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、融资担保、融资租赁、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。五是创新人才支撑工程,发挥高校作用,面向未来产业引育各类创新人才。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海河实验室等重要创新平台,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。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,深化产创、产教融合。加强对企业骨干人才的支持力度,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。
五、优势及特点
《行动方案》明确了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、技术方向、依托资源和空间布局,具备较高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。《行动方案》充分发挥新区五大开发区创新主战场作用,加大制度创新力度,充分发挥自贸区、自创区制度创新优势,积极争取国家新技术和产品入市审批示范区建设。研究制定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,健全完善适应未来产业技术更迭和产业变革要求的制度规范。按照包容审慎原则,在新兴领域产品审批、应用和伦理审查方面加大创新力度,加快未来技术的市场化进程。
主办单位:天津市滨海新区科技局
推荐使用IE8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
网站标识码:1201160001
联系方式:022-66707910